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- 胡老师的个人家教中心--15年专注1对1初中家教服务 (http://www.tutorhu.com/bbs/index.asp) -- --+小文专区+-- (http://www.tutorhu.com/bbs/list.asp?boardid=7) ---- 陶渊明「移居诗」研究 (http://www.tutorhu.com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7&id=203) |
-- 作者:小文 -- 发布时间:2006/12/11 15:24:07 -- 陶渊明「移居诗」研究 文史科 詹益林 一、前言: 「移居」即搬家,搬家对现代人来说,是稀松平常的事,所以才会有所谓的「搬家公司」的设立,专门提供这方面的服务。就个人而言,纵使不搬家,也都有到外地求学或工作的经验,居住的地方往往不只一处。但在古代,由于农业社会的关系,人们安土重迁,「搬家」就不像今日一般被看做家常便饭,因此当我看到陶渊明有二首移居诗时,直觉的认为搬家有什么可写的,及至读完之后,却令我感受良多,因为处在今日,要能有像陶渊明那种搬家后的生活乐趣,可说是缘木求鱼了。 二、本文: 「移居」共二首,是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六年(公元四一○年,时年四十六岁),迁居南村新居后不久写的。诗人搬到新居后,对新居生活非常满意,两首诗都是写他迁居后同邻人、友好交往的愉快情形。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原本非常快乐,至于为什么要迁居,就得追溯到二年前,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,使诗人座落在柴桑县柴桑里的老家,八、九间草屋一下子烧光,他受此严重打击,并不自怨自艾,仍努力耕作,打算重建家园,但搬家谈何容易,当时一家人只好暂时住在门前水塘的船上,住了多久,我们并不知道,只知道在二年后,陶渊明由柴桑山迁居到附近的南村,关于南村,在李善的注上说:「即栗里也」南村就是南里,一称栗里,在庐山南金轮峰麓归宗寺西约五里,属江西星子县境(时称南康府),这也是诗人终其一生的地方。先看第一首: 昔欲居南村,非为卜其宅。闻多素心人,乐与数晨夕。 怀此颇有年,今日从兹役。弊庐何必广,取足蔽床席。 邻曲时时来,抗言谈在昔。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 卜卦、风水在中国自古以来即大行其道,影响层面至深且广,尤其是搬家也算人生大事,凡夫俗子莫不相信卜卦、风水之说,以其为搬家的依据,就算是处在今日科学发达的时代里,也有不少人乐好此道。「宁可信真有,不可信其无。」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观念。但陶渊明却反其道,而以「邻居」为搬家首要考虑的因素,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,「远亲不如近邻」。所以我们要搬家,不应去卜屋宅的吉凶,而要考虑那里的邻居好不好,对自己或家人合不合适。在<左传>昌公三年,晏子曾提到「非宅是卜,惟邻是卜」的谚语。至于<列女传>所载孟母三迁以教孟子的故事,更是家喻户晓。陶渊明择居,就看中了很多「素心人」的南村,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。所谓「素心人」是指内心很干脆或很朴素的人,诗人本身便是不伪善、不矫作的「素心人。」 「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」一般人若遇到不幸,尤其是火灾、家破人亡,通常会怨天尤人。但陶渊明却认为遭遇一切变故、不幸,只要能顺应自然、泰然处之,心灵就能安适,只要心志能坚定不移,隐逸的生活就可以继续维持下去,所以在第五句中说「怀此颇有年」,第六句中「今日从兹役。」可见他是怀着期待、欢喜的心情搬来的,丝毫没有感伤或哀怨的气氛。 至于新居的情况如何?我们看七、八二句「弊庐何必广,取足蔽床席」。就知道新居并非豪宅、也不宽敞,可见诗人要求的并不多,认为住家并不需要很宽大,只要有睡觉和作息的地方就足够了,这种「知足常乐」的精神,特别值得处于今日台湾物欲横流,一切讲究排场、盲目的追求名利的人们所学习。 新居不宽敞没关系,但生活在此却乐趣多,这才是诗人所要的。这种乐趣,诗的第三、四句曾经预期,诗的最后四句得到实现。「邻曲时时来」是最主要的一句,邻居来做什么?有时「抗言谈在昔」,有时「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」陶渊明和这些人谈论的这么起劲,可见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验,往事也彼此熟悉,诗人和邻居共同欣赏奇文、分析疑义,可见这邻居也都懂诗文。从末四句看,诗人在南村新居的确很快乐、很悠闲,真让人羡慕。 再看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过门更招呼,有酒斟酌之。 农务各自归,闲暇辄相思。相思则披衣,言笑无厌时。 此理将不胜,无为忽去兹。衣食当须纪,力耕不吾欺。 这首诗的前八句,渊明把住在南村和邻居和乐相处的情况写得淋漓尽致。这八句,每四句为一段落,前四句言春秋佳日去登高赋诗,还招朋引友,有酒共享,完全流露出诗人豪放朴实的个性。其中「过门更招呼」显得多么亲切、热闹,和邻人简直就像一家人,丝毫没有隔阂。 次四句言农务余暇,心里想起那一位邻居朋友,立刻披衣出门,到他家谈笑个没完。在春秋佳日,和朋友们一起到高地上吟诗,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雅好,经过朋友门前,彼此相邀、打招呼,碰到有酒即开怀畅饮。到了农忙期,各自都忙于自己的工作,可是一有空暇,就立刻披上外出衣服找朋友互相谈笑聊天,始终不感厌倦,陶渊明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。 每一个人都希望永远保有欢乐美好的生活,这是人之常情。陶渊明也在叙述住在南村和邻居和乐相处的乐趣之后,说出他这种愿望:「此理将不胜,无为忽去兹。」既然这种和素心人相处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好,那就不要轻易离开这南村新居了,看样子,陶渊明有意在此长住了。本来这首诗写到此就可以结束了,但是陶渊明却又加上两句「衣食当须纪,力耕不吾欺。」衣食必须自己经营,而努力耕种则可以获得衣食,这是非常实在的话,「衣食足而后知荣辱。」陶渊明这首诗大谈和南村邻居相处之乐,正谈到兴头上,突然冒出这两句,揭示一衣一食得来不易的扫兴话,有点让人意外,这就是诗人的本性。他虽是晋代大司马陶侃的曾孙,但家道早已中落,穷到连生活都成了问题,陶渊明若不出来谋个一官半职,就得在家耕种,才能勉强糊口。 陶渊明虽然为与邻居和乐相处而感到欣喜,但却没有忘记一家大小的生活问题,生活问题必须自己解决,说得更现实一点,若不能解决生活问题,也将失去和邻居共处的乐趣了,因此,他以「衣食当须纪,力耕不吾欺。」作结,更可以看出他对和邻居相处之乐的珍惜。「民以食为天」,先求温饱后,才能谈到其它,理想与实际必须兼顾,现代人在追求功名利禄之时,何尝不应如此。 三、结语: 大家都知道「五柳先生传」是陶渊明自况,他在传中自称「闲静少言」,但在南村却与邻居「抗言谈在昔」,在传中又自称「好读书,不求甚解」,但在南村却「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」,遇到素心人做邻居,仿佛诗人的个性都变了,可见环境会影响一个人,但陶渊明却不失其率真、朴实的一面。 陶渊明本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,曾经写信告诉儿子「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」,他又在诗中说:「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?」意思是人生下来就应该彼此视同兄弟,何必要同胞骨肉才相亲。这种「民吾同胞」的情神,正是现代人所欠缺的,何况陶渊明的邻居都是素心人,当然更愿和他们和乐相处了。我喜欢陶渊明这两首诗,因为他不但能实现理想,又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,且乐在其中,实在令人羡慕,自己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 |